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日照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

时间:2024-07-11 00:22:3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5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日照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政府


日照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
政府令39号

《日照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已经2007年1月18日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杨 军
二OO七年二月一日  



日照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工业、农业、社会生活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循环经济促进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以及从事生产、服务、消费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市环保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市发改、经贸、教育、科技、财政、建设、文化、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六条 市政府根据已批准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以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再利用等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新上项目应当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 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应当安全、可靠,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第二章 工  业

第九条 政府应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企业排污总量。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水平低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关停。
第十条 鼓励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鼓励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传统企业的生态转型。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或者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第十一条 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推行清洁生产,对容易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原材料或能源,按有关规定更换可替代的清洁原材料或能源;
(二)优先采用可利用的废物资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三)对产品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降解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坚持环保“第一审批”、环保“一票否决”、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的原则,并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情况评估报告。
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查时,应当对该评估报告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招商引资工作应当根据全市及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关链产业,形成循环经济企业链群。
第十四条 工业园区应当编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开展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合理引进、布设项目。
2007年12月31日以后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批的,环保部门一律不审批该园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严格环境执法,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通过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不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废物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三章 农  业

第十六条 鼓励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运用生态、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农业内部经济体系及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链网。
第十七条 鼓励引进、开发、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并扩大规模。
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第十八条 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按照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的原则进行,降低农产品单位产值消耗。
第十九条 政府引导建立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对农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多级循环利用。
鼓励农村发展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条 鼓励开展海洋资源修复工程,积极实施人工放流,利用报废渔船实施科学造礁,恢复近海渔业资源。
第二十一条 鼓励建设渔业生态示范工程,减少养殖饵料使用量,养殖废水进行多级利用,降低污染,节约养殖成本。建设人工藻场,全面实施贝藻间养,保护海洋水质。

第四章 社会生活

第二十二条 鼓励投资兴办废弃物回收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以集散交易为载体、以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鼓励使用回收的废弃物。
第二十三条 城市公共场所及社区应当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各级环卫部门应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要逐步采取垃圾分拣、堆肥、沼气回收或发电等综合利用措施,逐步建立宾馆饭店的厨余物等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
第二十四条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受表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优先选用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和废物再生品。政府每年公布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
第二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带头节水、节电、节约纸张,倡导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
鼓励市民选购具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进行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
第二十六条 新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的规定》,选用国家规定的节能、保温、环保建筑材料和节水器具,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鼓励使用可再生的新型建材。
第二十七条 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鼓励和扶持中水回用。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日照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的规定建设中水利用设施。

第五章 信息宣传教育

第二十八条 政府应当制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教育网络,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有计划、多层次地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
第二十九条 广播电视、文化(新闻出版)等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循环经济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资源节约、环保意识,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十条 鼓励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绿色商店创建活动,节约资源、能源。
第三十一条 政府应当组织对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各级人事部门应当将循环经济知识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将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第三十二条 鼓励成立生态企业协会、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和物资回收行业协会等循环经济发展组织。
第三十三条 行业协会和行业管理办公室应当为本行业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组织本行业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制定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四条 市生态企业协会应当建立循环经济网站,定期发布全市有关循环经济的信息。
第三十五条 政府应当及时总结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社区的试点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逐步推广。

第六章 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开展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推广和应用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和成果。
第三十七条 逐步建立健全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体系,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扶持。
第三十八条 市、区县财政把排污费的10%设立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扶持循环经济发展,并根据每年排污费收入情况适当增加资金规模。
第三十九条 经发改、经贸、环保等部门确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环保部门应当优先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发改、经贸部门应当优先予以立项;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对工业企业的厂房建设工程,城市建设部门要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科技部门应当推荐申报高新技术项目;金融部门应当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第四十条 发改、经贸、财政、环保、科技等部门要帮助企业开展循环经济项目的申报,争取上级部门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扶持资金。
第四十一条 政府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资金等专项资金应当优先安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其他项目。
第四十二条 经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企业及其他符合循环经济技术要求的企业,按国家现行规定享受减、免、退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信息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二)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三)凡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四)对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城市生活垃圾用量(重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必须达到80%以上(含80%)];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副产品(具体产品包括二水硫酸钙含量不低于85%的石膏、浓度不低于15%的硫酸、总氮含量不低于18%的硫酸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五)对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
(六)对生产第四、五条之外的其他资源综合利用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
(七)对木材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实行即征即退;
(八)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垃圾处置劳务取得的垃圾处置费,不征收营业税;
(九)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十三条 推进城市污染治理,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企业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生产的产品,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贴。
第四十四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回用废水,减少废水排放,政府根据废水减排量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建设中水回用设施的单位,在中水回用设施投入运行后,经验收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免收其减排污水处理费。
允许企业间进行废水污染物排污总量指标交易。
第四十五条 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对利用海洋建设人工藻场、开展贝藻间养等改善和稳定海域水质的单位,海洋与渔业部门优先安排海域使用,金融、财政部门优先给予扶持。
第四十六条 政府、协会引导企业对废物利用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对一家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多家可用的可以实行招标,对独家可用的则要无偿给予。

第七章 监督考核

第四十七条 区县政府应当成立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完善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逐级抓好落实。
第四十八条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日照循环经济市发展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九条 市环保、发改、经贸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评选市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第五十条 对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部门、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根据各自行业和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

文化部 广播电影电视部


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
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



根据《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65号)、《音像制品内容审查办法》(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令第18号)和《关于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审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有关事项的通知》〔广发社字(1996)46号〕的规定,广播电影电视部和文化部共同组成音像制品内
容审核机构(下称审核机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审核机构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刘忠德、同向荣
副组长:郭宝新、孟晓驷
成员:尹廉钊、王文远、沈向军、张新建、黄伯红、傅燕梅
二、审核机构下设的专家审查委员会由审核机构领导小组聘请24名专家组成。
三、审核机构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广播电影电视部。
办公室由以下工作人员组成:
主任:沈向军、张新建
成员:黄伯红、傅燕梅、赵文江、戴振宇、刘鲁平
四、审核机构审查进口音像制品内容的工作于1997年5月1日开始进行。请按照《进口录音制品申报规则》和《进口录像制品申报规则》的要求,向审核机构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报送音像制品样带(片)及有关材料。
五、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邮政编码:100866
联系电话:66092993 66093300
66093645 68533256
图文传真:68511067
附件:一、《进口录音制品申报规则》
二、《进口录像制品申报规则》
三、《进口录音制品报审表》
四、《进口录像制品报审表》

附件一 进口录音制品申报规则
为做好进口录音制品的内容审核工作,制定本规则:
一、出版单位填写《进口录音制品报审表》,连同节目样带(片)及申报材料,报所在地的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初审。
二、初审通过后,由出版单位将节目样带(片)和报审材料上报审核机构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报审材料包括:
1、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签署初审意见的《进口录音制品报审表》;
2、原始版权证明书;
3、版权授权书;
4、版权贸易合同(协议)书;
5、著作权认证部门的认证材料;
6、歌词材料,如为外语歌曲,除中译文外还须附上原文歌词,歌词的文字材料须清楚,其字号不得小于标准五号字体;
7、信号清晰的节目样带(片)。
除同期发行节目外,一律上报原版样带(片)。
三、报审的文字材料一律不得使用传真件。
四、样带(片)上的曲目顺序和歌词材料的顺序均应同《报审表》上的序号一致。
五、受理日期从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接收符合规定的全套报审材料之日起计算。

附件二 进口录像制品申报规则
为做好进口录像制品的内容审核工作,制定本规则:
一、出版单位填写《进口录像制品报审表》,连同节目样带(片)及申报材料,报所在地的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初审。
二、初审通过后,由出版单位将节目样带(片)和报审材料上报审核机构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报审材料包括:
1、省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签署初审意见的《进口录像制品报审表》;
2、原始版权授权书;
3、原始版权证明书;
4、版权贸易合同(协议)书;
5、著作权认证部门的版权认证材料。
报审表必须按要求如实填写,签字、印章齐全。
版权证明书及授权书必须真实、清楚,并有公司名称、地址、电话及负责人签字。
双方贸易合同要条款严密、责任分明,签字、印章齐全。
版权证明及双方合同必须出具中、外文两个文本。
报审的文字材料一律不得使用传真件。
三、出版单位必须报送原始样带(片),不得擅自更改片名或删改内容。样带(片)必须声音清楚,图像清晰,画面无抖动。
样带(片)画面必须明确显示:原始出品公司标志、公司名称、制作公司名称、原文片名、原始字幕、原文对白、演职员表、后期制作公司及其他参与公司名称、出品时间等。
四、受理日期从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接收符合规定的全套报审材料之日起计算。

附件三


编 号___
进口录音制品报审表
节目名称(原文):___________
节目名称(中文):___________
送审单位: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印制
-----------------------------------------
| 节目名称| | 送审单位 | |
|-----|----------|------|---------------|
|原出版单位| | |音带|CD|录像带|LD|其它|
|-----|----------|------|--|--|---|--|--|
| 签约单位| |拟出版方式 | | | | | |
|-----|----------|------|--|--|---|--|--|
|原出版日期| | 单 价 | | | | | |
|-----|----------|------|--|--|---|--|--|
|原发行区域| | 发行基数 | | | | | |
|-----|----------|------|--|--|---|--|--|
| 贸易方式| |复制加工地 | | | | | |
|-----|----------|------|--|--|---|--|--|
| 入境口岸| |彩封加工地 | | | | | |
|-----|----------|------|---------------|
| 录制地点| |节目总时间 | 分 秒 |
|----------------|----------------------|
| 作品名称 | 表演者 | 词曲作者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9. | | |
|----------------|---------|------------|
|10. | | |
|----------------|---------|------------|
|11. | | |
|----------------|---------|------------|
|12. | | |
|----------------|---------|------------|
|13. | | |
|----------------|---------|------------|
|14. | | |
|----------------|---------|------------|
|15. | | |
-----------------------------------------

--------------------------------------
| | |
| | |
| 出 | |
| | |
| 版 | |
| | |
| 单 | |
| | |
| 位 | |
| | |
| 报 | |
| | |
| 审 | |
| | |
| 意 | |
| | |
| 见 | |
| | 盖章: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 省 | |
| 级 | |
| 音 | |
| 像 | |
| 制 | |
| 品 | |
| 行 | |
| 政 | |
| 管 | |
| 理 | |
| 部 | |
| 门 | |
| 初 | |
| 审 | |
| 意 | |
| 见 | 盖章: |
| | |
| | |
| | 年 月 日 |
--------------------------------------

----------------------------------------
| |样带(片)|记录表|版权证明书|授权书|协议(合同)书|歌词 | 其它 |
|报|-----|---|-----|---|-------|---|----|
| | | | | | | | |
|审| | | | | | | |
| | | | | | | | |
|材| | | | | | | |
| | | | | | | | |
|料| | | | | | | |
| | | | | | | | |
|--------------------------------------|
| | 上报编号 | 批准文号 | 许可证号 |
|节|------------|-------------|---------|
|目| | | |
|审| | | |
|批| | | |
|情| | | |
|况| | | |
| | | | |
|-|------------------------------------|
| | |
| | |
|备| |
| | |
| | |
|注| |
| | |
| | |
----------------------------------------
填 表 说 明
1、本表为音像出版单位报审进口录音制品专用,报送节目时应准确填写,并与其它材料一并上报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2、“原出版日期”一栏指该节目的首次发行日期。若此节目系正在制作中,拟与中国同时投放市场,该栏应填写“同期发行”字样。
3、“原发行区域”一栏指该节目的首次发行地区或主要发行区域。若是同期发行的节目,该栏应填写此节目拟定的首次发行地区的名称。
4、“入境口岸”一栏应填写在哪个海关办理母带或成品的进口手续。
5、“彩封印刷地”和“复制加工地”应填写地名和厂名。
6、“报审材料”和“节目审批情况”栏由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填写。
7、“备注”栏应填另需说明事项。

附件四

编 号___
进口录像制品报审表
节目名称(原文):___________
节目名称(中文):___________
送审单位: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印制
---------------------------------------
| | 原 文 | | 片 种 | |
|片 名|-----|-------|--------|---------|
| | 中 文 | | 题 材 | |
|----|-----|-------|--------|---------|
|产 地| |语别 | | 色 别 | |
|----|-----|---|---|--------|---------|
| | |节目总| | | |
|规 格| | | | 本 数 | |
| | |时间 | | | |
|----------|-------|--------|---------|
| 出品公司 | | 出口年月 | |
|----------|-------|--------|---------|
| 提供版权单位 | | 出版形式 | |
|----------|-------|--------|---------|
| 编 | 原 文 | | 导 | 原 文| |
| |------|-------| |----|---------|
| 剧 | 中 文 | | 演 | 中 文| |
|---|------|--------------------------|
| 主 | 原 文 | |
| |------|--------------------------|
| 演 | 中 文 | |
|-------------------------------------|
| | |
| | |
| 内 | |
| | |
| | |
| 容 | |
| | |
| | |
| 介 | |
| | |
| | |
| 绍 | |
| | |
| | |
---------------------------------------

---------------------------------------
| | |
| | |
| 出 | |
| | |
| 版 | |
| | |
| 单 | |
| | |
| 位 | |
| | |
| 报 | |
| | |
| 审 | |
| | |
| 意 | |
| | |
| 见 | 盖章: |
|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省 管 | |
| | |
| 级 理 | |
| | |
| 音 部 | |
| | |
| 像 门 | |
| | |
| 制 初 | |
| | |
| 品 审 | |
| | |
| 行 意 | |
| | |
| 政 见 | 盖章: |
| | |
| | |
| | 年 月 日 |
---------------------------------------

---------------------------------------
|报| 样 带 | 盘 | 省厅文件 | 页 |
| |--------|---------|------|---------|
|审| 版权证明书 | 页 |版权授权书 | 页 |
| |--------|---------|------|---------|
|材| 记录表 | 页 |版权认证材料| 页 |
| |--------|---------|------|---------|
|料|贸易合同(协议)| 页 | 其 它 | |
|-|-----------------------------------|
|节| 上报编号 | 批准文号 | 许可证号 |
|目|----------|----------|-------------|
|审| | | |
|批| | | |
|情| | | |
|况| | | |
|-|-----------------------------------|
|备| |
| | |
| | |
|注| |
---------------------------------------
填 表 说 明
1、本表为音像出版单位报审进口录像制品专用。报送节目时应准确填写,并与其它材料一并上报音像制品内容审核机构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2、表内“片种”一栏系指节目形式,如故事片、艺术片、动画片、儿童片等。
3、表内“题材”一栏系指节目内容,如伦理片、警匪片、爱情片、传记片、战争片、社会问题片、恐怖片、功夫片等。
4、表内各项意见栏应填写审查及删改意见。
5、“报审材料”和“节目审批情况”栏由专家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填写。
6、“备注”栏填入另需说明事项。




1997年1月6日

关于2010年中秋、国庆期间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


关于2010年中秋、国庆期间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

文物督发〔2010〕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

2010年中秋、国庆即将来临,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现就做好中秋、国庆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文博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把安全工作作为节日期间首要任务,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本地区、本单位文物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二、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应急准备。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文博单位要针对节日期间本地区、本单位的安全环境状况,完善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应急预案,做到制度到岗、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转高效。

三、开展安全自查,根治安全隐患。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收藏单位、考古与古建维修工地要全面开展安全自查,做到纵向到边、横向到底,不留死角,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坚决整改。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检查,特别是对安全隐患突出的文物单位,要重点予以检查,督促限期整改。

四、坚持值班制度,确保信息通畅。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文博单位要全面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值班,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如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各地要按照文物法律法规和国家文物局《关于试行文物行政执法与安全监管情况公告制度通知》(文物督函[2009]1393号)等要求,及时处置,按时上报。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