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西安市邮政信报箱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29 11:59:1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95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安市邮政信报箱管理办法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西安市人民政府令

第 12 号

《西安市邮政信报箱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冯煦初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西安市邮政信报箱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邮政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邮政信报箱的管理,促进邮政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和《陕西省邮电通信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邮政信报箱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邮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邮政信报箱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房产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邮政信报箱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邮政信报箱是居民楼房的配套设施,居民楼每一单元的地面应当安装与住户房号相适应的信报箱或者在楼房集中处设置信报箱间(群),供住户接收邮件、报刊使用。
第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及住宅楼房等建设工程,必须同时建设与其规模相适应的邮政信报箱。
学校、医院、大型商场、集贸市场、办公楼等场所,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建设或设置邮政信报箱。
第六条 邮政信报箱应标明单位名称、“中国邮政”的标志、服务监督电话。
邮政信报箱箱体由市邮政部门监制。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住宅楼房建设工程,应将邮政信报箱纳入工程项目建设总体规划,经规划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邮政信报箱建设所需费用列入建设成本总概算。
第八条 邮政信报箱的验收应当列入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综合验收项目,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九条 邮政信报箱建设应当按照《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间)工程设计规范》和《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箱体标准》规定执行。
第十条 已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没有设置邮政信报箱的,由产权所有者或管理者负责补建,也可委托邮政部门建设,建设费用由委托者承担。
第十一条 邮政信报箱由住宅小区的产权所有者或者管理者负责管理、维修、更换,也可以委托当地邮政部门维修、更换,所需费用由委托者支付。
第十二条 邮政信报箱属于邮政专用设施,应保持其整洁、美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除、移动或故意损毁,不得在箱体上随意张贴广告。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应建邮政信报箱而未建的,邮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建。逾期仍未补建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故意拆除、移动、损毁邮政信报箱的,由市邮政部门责令赔偿损失,并处以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邮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焦作市建筑工程预设通信信息设施暂行规定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市建筑工程预设通信信息设施暂行规定(2000年18号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通信、信息事业发展步伐, 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根据国家邮政、通信、广播电视、建设、计划、规划的有关法律、 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和县(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楼房、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涵洞等预设通信、信息设施有关的永久性建筑物。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通信、信息设施,包括通信电缆、电话暗线、有线电视设施及其线路管道、 分线箱(合)、交接间、交接箱、人(手)孔、室内插座, 以及信报箱群(间)等。
预设通信、信息设施, 是指敷设在建筑物内部与建设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同步验收的通信、信息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 本规定由建设、计划、规划和电信、 邮政、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共同负责实施。
第五条 通信、信息设施的建设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办公楼、写字楼、 宾馆(饭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预设通信、信息管线到每个房间和服务台。
(二)商场、商店、 影(剧)院预设电话管线到每层楼和部分房间。
(三)工业生产楼预设电话管线到每层楼和每个车间、办公室。
(四)住宅楼预设通信、信息管线到每户。
(五)200户以上的建筑群应当设置电话线路交接间。100户以上的多层建筑应当设置公用电话间、信报箱群(间)或信报收发(间)。
(六)高层办公楼和住宅楼, 应在通道楼层部位预设通信、信息管线交接间或交接箱。
(七)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涵洞、 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构筑物应按规划部位预设通信、信息管线。

第二章 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

第六条 规划管理部门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详细规划时,应当包括全市通信、信息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七条 规划管理部门应会同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按照规划要求,本着超前发展、节约资金、 统筹规划的原则,共同做好预设通信、信息设施的规划、 审核工作。
第八条 计划、规划、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将通信、信息设施的建设纳入建设项目及计划编制之内,并将其费用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总额。
第九条 建筑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 应当按照本规定范围、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通信、 信息技术规范设计通信、信息设施,并作为工程应有设计的内容。
建设单位的工程图纸,应听取电信、 邮政和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对预设通信、信息、设施设计的意见和要求。
第十条 工程施工单位, 必须按照批准设计图纸的通信、信息设施内容进行施工,未经规划部门和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准许,不准擅自改变通信、 信息设施的设计。
第十一条 建设主管部门应把预设通信、 信息设施列入建筑工程的审查、审批内容予以把关, 凡未按本规定要求进行工程项目设计,并未经电信、 邮政和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同意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二条 通信、 信息设施的施工和费用投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建设单位规划用地建筑红线以内的支线管道至建筑物内部的通信设施费用和施工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二)建设单位规划用地建筑红线以外的通信设施费用和施工费用,由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承担。
(三)新建、扩建道路、广场、桥梁、隧道、 涵洞等公共建筑设施预设有线通信、信息设施的费用和施工费用,由电信和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按业务范围分别承担。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选用的有线通信、 信息设施和器材, 必须符合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规定的技术标准。
通信设施的具体标准,按邮电部、 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和《关于在城市住宅楼预设信报箱的联合通知》执行。
第十四条 通信、 信息设施建设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前应告知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部门到现场检查使用的器材,查验施工图纸有关内容。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部门有权对施工中的通信、信息技术质量进行检查,对发现有技术质量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要求的, 可移交技术监督部门处罚。
第十五条 通信、 信息设施的建设与建筑工程项目应当同步验收。建设等部门在组织工程质量综合验收时, 应当安排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参加, 并签署审验意见。

第三章 管理监督与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由于建设单位未按本规定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工程项目设计的,责任由设计单位承担。 由于不按设计标准施工或选用器材不合格等造成通信设施返工的, 其经济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
第十七条 通信、 信息设施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后,不得擅自迁改。确需迁改的,应分别报请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同意和审批。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爱护通信、信息设施,积极为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提供施工和管理条件。不准在地下通信、信息电缆两侧各1米范围内建屋搭棚;不准在各1.3米的范围内挖沙取土和设置危及电缆的建筑;市区外电缆两侧各2米、市区内电缆两侧各0.75米的范围内,不准植树。
第十九条 对损坏或擅自迁改通信、信息设施的, 由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违反国家建设,规划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建设、规划管理部门查处;破坏通信、信息设施的, 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应做好通信、信息设施的验收、管理和维护工作, 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一条 建设、规划、计划、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等部门及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玩忽职守、 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市区外的大型工矿区、 住宅区均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电信、邮政、 广播电视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对代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征补税款问题的批复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对代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征补税款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发[1995]415号

1995-07-26国家税务总局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你局《关于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如何计算补税问题的请示》(皖国税流[1995]305号)收悉。关于企业为他人非法代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如何征补税款问题,我局曾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1995]015号)作出规定:“对已开具专用发票的销售货物,要及时足额计入当期销售额征税。凡开具了专用发票,其销售额未按规定计入销售账户核算的,一律按偷税论处。”为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我们意见:对代开、虚开专用发票的,一律按票面所列货物的适用税率全额征补税款,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国家税务总局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六日